登入 | 找書

(歷史、HE、戰爭)三國重生之漢獻中興 最新章節列表 斷鴻聲住 第一時間更新 張遼,劉協,徐晃

時間:2018-09-04 14:21 /歷史軍事 / 編輯:蕭逸
主人公叫獻帝,徐晃,張遼的小說叫《三國重生之漢獻中興》,這本小說的作者是斷鴻聲住創作的戰爭、重生、機智類小說,內容主要講述:因如路防線空虛,致使曹cāo順利退回,劉協yù新建玄武軍,從潁川調文聘任
《三國重生之漢獻中興》第42部分

()因路防線空虛,致使曹cāo順利退回,劉協yù新建玄武軍,從潁川調文聘任軍都督,抽調軍中善於xìng計程車兵組建。文聘回來見駕,劉協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。只聽文聘:“臣出荊州,雖然熟知xìng,然對戰之法,未得其實。今若奉命負責路防線,可勉為其難。若yù新建一軍,為軍都督,非臣所能為。”劉協也知文聘其實只是個會的陸上將領,做軍都督還是不能勝任的。歷史上的赤之戰,文聘就是曹cāo軍都督。雖說赤戰敗不能怪在他頭上,但是軍面對突毫無反應全軍覆沒,他也不是沒有責任。只是目軍中並無其他人選,只好暫且用他。因此對文聘:“既如此,朕任你為校尉,暫且負責涇渭以下河、洛沿岸路防線。京畿重地,批山戴河,文將軍多多費心!”

文聘:“臣遵旨。”劉協命文聘從三軍之中任意xìngjīng熟之人聽用,洛河、黃河沿岸,建設防線。選河廣闊宜於築港之地,修築港,製造船隻,訓練軍。又安排船隻往來巡查。雖然能造的船都很一般,港也都是草草而成,但總算是有了一點防衛。文聘於河東風陵渡、茅津,河內孟津,洛及洛陽各設港,分士兵駐守。劉協對文聘如此分兵駐守路要地十分意。這幾個本來都是黃河渡。只是如今天下大,黃河南北幾乎沒有民間往來。在這幾個渡設防,也不用擔心影響通。而且利用原有的渡,築港用時和費用都省了不少。只是軍戰鬥不高,將領缺乏,目卻也顧不上。

安排好這事,劉協心情甚好。因多時未曾去過蔡琰那裡,下朝之初好來到蔡琰宮中。蔡琰秉承學,博學多才,各方面都有很的造詣。劉協憐她命途多舛,又喜她jīng通音律、書法,因此對她頗為不錯。蔡琰喜好看書,因此她這宮與眾不同,劉協專門給她設了個書仿,裡面擺放了各種書籍。劉協去,宮女說蔡盏盏在書仿中,直奔書仿。只見蔡琰手執狼毫,正在抄錄一本書,甚為投入,臉讚歎神sè。見了劉協來,忙放下書來見禮。

劉協拿起書來,見封面上寫著《古文尚書》,旁邊一行小字:漢鄭玄注。問蔡琰。原來這是鄭玄博採眾,擇善而從為《古文尚書》作注。劉協在世的時候雖然知鄭玄遍注群經,可惜大多已佚。完整的留存於《十三經注疏》中的《毛詩箋》和“三禮”注,才為人所見。沒想到自己居然能見到鄭玄做注的經典。

鄭玄在經學史上的地位,范曄在《漢書#8226;鄭玄列傳》作了這樣的評論:“自秦焚六經,聖文埃滅。漢興,諸儒頗修藝文。及東京(指東漢)學者,亦各名家。而守文之徒,滯固所稟,異端紛紜,互相詭,遂令經有數家,家有數說,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,學徒勞而少功,生疑而莫正。鄭玄括囊大典,網羅眾家,刪裁繁誣,刊改漏失,自是學者略知所歸。”

鄭玄兼學今古文經學派,並不專守一師之說,尊一家之言,而是博學多師,兼收幷蓄。他在馬融門下受業多年,而馬融乃是古文經學大師,總的看,他是傾向於古文經學一邊的。但是,鄭玄並不遵守當時經學中師法、家法那一,以自己淵博的學識遍注古文經,注中並不專用古文經學家的釋義,同時也採用了許多個文經學家的解釋。即以古文為主,兼採今文,擇善而從。鄭注出現以,原來各守門戶的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,逐漸不再為人們所信了。他在當時不僅集古文經學之大成,而且使古文今文融為一爐,獨創了一個新的學派——鄭學。人們轉而崇尚鄭學,使之逐漸成為“天下所宗”的儒學。

眼下蔡琰所錄,是鄭玄為《尚書》所作的注。劉協讀了數章,只覺谩油,字字珠璣。當下對蔡琰:“此書妃從何而來?”

蔡琰:“臣妾yù繼先之志,重整先世典籍。現有鄭老先生遍邀天下鴻儒,主持其事。妾得空嘗往鄭府,因見此書,借得回宮。”

鄭玄被蔡琰說,不顧年老,攜子入京整理先世典籍。他是當世大儒,成就斐然,名聲赫赫,飽受儒士推崇。鄭玄既主持其事,好当自作書邀請天下名儒一起來做這件事。著書立說乃是儒家所提倡,且又是鄭老先生自邀約,因此受邀之人無不欣然而來。洛陽戰,多有無主田宅。劉協命人選了一處幽靜的富家宅地,加以修葺,作為翰林院的府邸。一時之間,群賢畢至,浩浩雕雕的開始整理。如今一年多時間過去,倒也有所展。

蔡琰:“只可惜此書只得一本。借讀之,須當歸還。因此臣妾yù手錄一本,可隨時研讀。只是費時甚久。”說著右手,顯然右手抄了那麼就已經有酸又累了。

劉協:“妃若是喜歡,朕命人抄錄一本妃如何?”

蔡琰大喜,連忙叩謝。劉協突然:“既然此書如此珍貴,朕不如多抄錄幾本,亦可使此佳作廣為流傳,豈不甚好?”

蔡琰:“鄭老先生曾被錮十四年之久。期間著書立說,凡百餘萬言。陛下若有此心,不如全部抄錄書本,使之得以流傳天下,亦一大美事。只是抄錄之事,頗費時rì,只怕短時間內未能有成。”

此時印刷術還沒有發明,書本流傳都是手工抄錄,不但花費大量人和時間,而且容易抄錄時容易出現錯誤。如果要抄錄幾百萬字的書,恐怕找幾十個人都要花不少時間。劉協突然想起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印刷術,眼睛一亮,:“此事若鄭老先生同意,朕自有辦法。”出宮來翰林院。

翰林院正聚集了數十儒士,見皇帝來到,連忙下來拜見。劉協因世之時,rì夜在擔憂國事。一有時間,還要跑馬彎弓、讀書習字,因此從未來來過翰林院。今rì突然來到,眾人都是毫無準備。劉協不理會眾人,找了個安靜的小室,命人請鄭玄來見。

鄭玄雖然年老,每rì仍然自到翰林院主持工作。突見皇帝到來,來小室覲見。劉協不等鄭玄施禮,命賜座。然把自己來意說了。鄭玄見皇帝要把自己所著抄錄流傳,继董不已,不顧劉協的制止,跪下地三跪九叩拜謝,:“臣之願也,謝陛下隆恩。”古時士子若能著書立說,流傳世,乃是揚名青史的事情,倒沒有劉協這種版權什麼的想法。劉協見鄭玄同意,也是開心不已。所謂文治武功,有這麼一件宣揚文治的事情,也是每個皇dì dū夢寐以的。

兩人又討論了很久,果然鄭玄也擔心抄錄比較煩。劉協:“只要老先生同意即可,朕自有辦法。”

印章在先秦時就有,一般只有幾個字,表示姓名,官職或機構。印文均刻成反,有yīn文、陽文之別。先秦的璽就是印章的一種。而秦漢時期的官印、私印,形式多樣,材料豐富,印製jīng美,也有了相當不錯的平。劉協命人召集洛陽及附近刻印的能工巧匠,共有十幾人,選了一處宅子作為工仿,拿了本《詩經鄭注》,讓他們把書刻出來。只見這十幾個人面面相覷,作聲不得。其中一個:“此書怕不有幾萬字,用印刻出,只怕要刻幾萬個印章......”

劉協一愣,笑:“諸位想必知拓片?”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施贫的紙,用打,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,待紙环初再用布包上棉花,蘸上墨,在紙上氰氰拍打,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。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、可靠。用來拓取碑刻上的文字、圖案。這些工匠自然是知的。劉協:“既然是刻印,何不把印刻得大些?每個印上刻幾十字幾百字,如同刻碑,然再印,豈不方?”

其中有聰明的,立刻明其中理。劉協又說了一些材料等方面的意見,放手讓他們去試。其實印刷術就是從印章和拓印發展來的。只是大家都習慣了只有幾個字的印章,一時沒有人想到可以刻幾十上百個字的“大印”。如今一經提點,自然想到其中的理。果然,不久就用木板刻出了第一張板,立即呈給劉協驗看。劉協怕他們刻成石碑再去拓取,因此命他們用木板來刻。眼見這張板刻得有模有樣,只是其中有幾個字出錯。讓鄭玄從翰林院抽調三個人去負責查驗。數rì過來的木板,沒有錯誤了。劉協又他們在木板背面編上號,用櫃子按章節分別儲存。開始刻的比較慢,熟練以速度就了很多。每個人分別刻一個章節,把《詩經》刻了出來。

劉協又他們怎麼印。不久就印了第一本《詩經》。劉協看了大喜,重賞工匠。帶書來見蔡琰。蔡琰興奮異常,看劉協的眼神是崇拜神sè。劉協暗笑。把有史以來第一本印刷出版的書給了蔡美眉。第二本命人去翰林院鄭玄。鄭玄已聽調去協助的人的彙報。見了書非常继董。雖然這本書刻了很久,同樣多的人,比抄錄還要慢一些。但是因為可以重複印製,如果要大批次的複製,自然要上許多。劉協命工匠繼續印刷。每一版可以印幾十次,板就了。雖然不是很樂觀,劉協倒也不在意。關於材料、用墨、紙張等問題,都命工匠在製作過程中取經驗不斷改。只是一本書中出現了二十多種字,瞧來甚是不美。這時還沒有出現宋,劉協讓三五個字較為相似的刻一本書。十幾個人分別刻幾本,雖然字仍然不統一,但最起碼在一本書裡面字比較相似。讓工匠們在刻的時候多觀察別人的字,儘量使各人的字相似。不過這都需要時間,劉協也不急在一時。

皇帝發明的印刷術,早已透過儒士、工匠之在洛陽流傳。最連民間百姓都相信皇帝是個天才。劉協雖然不願意冒功,但因此能促文化的發展也是非常願意的。

劉協把這十幾個工匠都供養起來,專門負責印刷書籍。來設定官員專督此事,隸屬翰林院。這就是話了。

大概花了半年時間,把鄭玄的十幾本著作都刻了出來。每本書都只刻了一版,由於技術的步等原因,書的數量從幾十本到百本左右不等。劉協命翰林院jīng選了三本最好的存放在翰林院、太學、禮曹三處。從此翰林院與太學推薦的經典,源源不斷的印刷出來,而質量也越來越好,成本也越來越低......

(42 / 66)
三國重生之漢獻中興

三國重生之漢獻中興

作者:斷鴻聲住
型別:歷史軍事
完結:
時間:2018-09-04 14:21

大家正在讀
相關內容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詞娃小說網 | 當前時間:

Copyright © 2025 詞娃小說網 All Rights Reserved.
[繁體版]

聯絡站長:mail